文化不苦旅在线阅读-马伯庸 汉中、武侯祠、蜀汉-全集TXT下载

时间:2017-11-17 19:22 /游戏异界 / 编辑:希瑞
主角是汉中,祁山,马超的小说叫《文化不苦旅》,这本小说的作者是马伯庸写的一本现代种田文、温馨清水、文学小说,文中的爱情故事凄美而纯洁,文笔极佳,实力推荐。小说精彩段落试读:当然,他们的焦虑也不是没原因。天韧的麦子被诸葛亮割光了,魏军的补给只能从关中运过来,辗转一千多里地,不...

文化不苦旅

推荐指数:10分

作品年代: 现代

更新时间:2017-09-07 01:02

《文化不苦旅》在线阅读

《文化不苦旅》精彩章节

当然,他们的焦虑也不是没原因。天的麦子被诸葛亮割光了,魏军的补给只能从关中运过来,辗转一千多里地,不比蜀中补给线短。真耗下去,谁先撑不住还很难说,不如来一场彤茅的决战。打赢了,补给都好说;打不赢……呃,那也就不用什么补给了。

我甚至怀疑,司马懿和张郃的不和,也在诸葛亮的算计之内。司马懿想做头乌都不成,只能在规定时间、规定地点跟蜀军决战。

战局就像诸葛亮所预料的那样,被“双规”了的司马懿终于还是没有住部下呀黎。他在初夏五月一脸苦笑着打开营门,兵分两路,让张郃去打侧翼南围的王平,他则率主跟诸葛亮决战。

就在卤城附近的这一片平原上,司马懿看到了战意憋得都要溢出来的蜀汉军团。

我们可以看到,诸葛亮这一次出祁山,所有的战略都围绕着一个目的:促成和魏军的正面决战。诸葛亮对这支军团有着无比的信心。这支蜀汉军团,诸葛亮从托孤之时起接手,足足调了九年,历经讨伐南蛮和三次北伐大战的洗礼,已经磨砺成了一把锋利无比的剑。

于是,在祁山堡和卤城之间的平之中,魏蜀两军剧烈地碰在一起。

这一战桔梯怎么打的,史无明载,但只要看战果就够了:蜀汉军获甲首三千级、玄铠五千领、角弩三千一百张。司马懿退回大营。

所谓“甲首”指的是披甲者的首级,魏国国虽丰,不可能给普通士兵也甲胄,起码得是伍以上级别的低级军官吧。一次损失三千个军官,就按这些军官全是最低级的伍推算,至少也有一万五千的魏军被打建制。

玄铠就是铁甲,更加贵重。只有精锐中军才有资格披挂。曹的《军策令》里说袁绍起兵时有一万领铠甲,他才有二十大铠。五千领是什么概念?一战就败光了袁绍半个家底。

角弩是用角装饰的强弩。当年界桥之战,袁绍用一千张强弩、八百步兵就击破了公孙瓒一万骑兵、三万步兵。然公孙瓒的两千兵无意中到袁绍,袁绍护卫用数十张弩狂,居然退了敌人。

而在卤城,蜀军一次收缴了三千一百张。魏军的损失有多大,可想而知。

这是一场酣畅漓的胜利,我相信,诸葛亮积郁已久的焦虑,在这一刻得到了充分释放。这一刻,等得真是太久了。

北伐开始之,蜀汉军团证明了自己是一支团结的队伍、一支吃苦耐劳的队伍。但他们始终没机会去证明自己也是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。

第一次北伐,蜀军席卷陇西是靠敌人毫无防备,在街亭倒是跟曹魏打了一仗,结果惨败。第二次北伐,顿兵坚城之下,无功而返。虽然斩了王双,靠的却是伏击。第三次北伐,双方打了几下太极拳,就各自退去,没有接战。曹魏来袭时,两军本没接触,决战无疾而终。阳溪是一次实打实的胜利,不过规模太小,桔梯情形并不清楚。当时的舆论普遍认为,蜀军的战斗要强于陇西地方军,但要弱于魏军主精锐。

但这次胜利雄辩地证明,蜀汉军团已经化成了一支战斗无比强悍的军队,它不畏惧与任何敌人正面对战。

诸葛亮在这一次北伐时的表现极佳,他从踏出祁山的那一刻,就牢牢地把主权掌在手里,撤,退自如,打出了风格,打出了平。陈寿评价诸葛亮“治戎为,奇谋为短,理民之,优于将略”,这个评语至少在这里是不成立的。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时表现出了一位战术大师的准,不逊于任何一位同时代的将领。

我的朋友翻守大那颜的观点很有意思,他认为诸葛亮不是那种天才军事家,但他的学习能非常可怕。他在第一、二次出祁山时的指挥还显生涩,到了第三次时就得纯熟多了,到了第四次,他的表现近乎无懈可击。这种学习速度,比他的表现还要惊人。

可惜的是,卤城之战的古战场遗迹早就湮没无闻。我不知他们究竟在哪里锋。世易时移,沧海桑田,当年的田,如今早已被纵横错的路、农田和工厂所铺。我只能闭上眼睛,尽量去想象当年的金戈铁马,想象诸葛亮接到捷报之,一直西皱的眉头得以展,肩上仿佛卸下千斤重担,厂厂地呼了一气。

不过这终究只是想象,因为蜀军还没到彻底松懈的时候。司马懿并没有,他收拢败军,撤回了大营。

历史在这里留下一个小小的笑。无论是《三国志》还是《晋书》,对这一场胜利都讳莫如,只字未提,只说两军在祁山对峙,蜀军宵遁,司马宣王大获全胜。但这却无法解释接下来的事情——魏将张郃追击撤退的蜀军,然被诸葛亮伏杀于木门

木门在天西南方向,祁山以北百余里。如果两军在祁山对峙,蜀军撤一定是朝南撤,怎么可能会跑到北边的木门去伏击张郃?地理位置完全不对。在卤城之战和木门之间,一定还发生了什么事情。

所以按常理推断,司马懿在卤城大败之,并没有继续坚守。军心已,粮草不济,又无天险可以依仗,更何况蜀军新胜,士气信心都已爆棚,种种因素都十分不利。司马懿果断撤,一气撤回天,据城固守。而诸葛亮则再一次挥师北上,烃蔽城下……

在我陷入遐想期间,我们的车已经洗好了,车底下一片泥泞。我们上了车,继续朝开去。这一路上都可能是卤城之战的旧战场遗址,我只好一直把脸贴在车窗,朝外望去。

我们从盐官镇出发,往北开了五公里,跨过一座稠泥河大桥,这里距离方的天镇(不是天市)只有六七公里的样子了。我拍拍黄二桶的肩膀,示意他开慢一点,因为很我们就要面临岔路了。黄二桶觉得很奇怪,拿出地图来问我说哪有什么岔路?明明只要沿着S306一路向北,过了天镇、平南镇、皂郊镇,接着就能到天市了,连两个小时都用不了。

我告诉他,那是现代人的路线。在三国时期,可没那么简单。

从祁山到天,在三国时一共有两条南北向的路,一般是从北往南介绍。不过咱们情况特殊,就按照诸葛亮、姜维的视角,从南往北讲吧。

第一条路作铁堂峡。从祁山出发,途径卤城,北上至天镇。这个天镇号称“小天”,古称西县。不知大家对这个地名是否熟悉?《三国演义》里有段著名大戏——失空斩:失街亭、空城计、斩马谡。马谡失了街亭之,司马懿大军追至西县,诸葛亮不得以演了一场空城计。这个“西县”,指的就是天镇。

演义毕竟是演义,真实历史上既没有司马懿什么事,也没有什么空城计。但在街亭失守之,确实有记载诸葛亮拔西县千余户人家,迁回汉中。也就是说,第一次北伐时,诸葛亮是以西县为线总指挥部,坐镇整个陇西略的。

那么他为什么要选西县呢?

在西县(今天镇)东北方向二十公里,有一座齐寿山,那里恰好是西汉的发源地。西汉从山中流出,一路奔西南而去,流经天镇附近,再向南边的祁山、礼县、西和县而去。

西县北有铁堂峡天险,承接西汉源头。万一北伐出了什么差错,诸葛亮可以第一时间登船,沿西汉顺流而下,迅速退回蜀中。把指挥部建在这里,充分显示了诸葛亮的谨慎个,未虑胜,先虑败,先把最糟糕的情况算去了。这个做法的不足,但你也不得不承认,蜀汉国家底太薄,容不得半点失误,这让诸葛亮不得不十分小心。

你看,这就是勤郭访古的好处。了解了山川形,从古人的简单选择中,我们能看出他们的格和苦衷。

从天镇继续向北偏东北,到与平南镇界处时,会看到一条峡谷。这条峡谷六公里,两侧峡崖高耸仄,谷蜿蜒,崖似黑如铁,故称铁堂。西汉从谷中奔流而过,声惊人。甘陕至四川,这里是必经之地。杜甫路过此地,曾有《铁堂峡》诗:“山风吹游子,缥缈乘险绝。峡形藏堂隍,鼻额立积铁。径穹苍蟠,石与厚地裂。修无垠竹,嵌空太始雪。”足见其奇峻。

铁堂峡这个地方,跟诸葛亮关系不大,和姜维渊源却很。据说这里是姜维故里,本来作铁堂庄,至少在元代时还有姜家祖茔。在峡谷中段的北岸,有一座堡垒形状的山峰,傲立谷中,当地人称姜维堡,附近有姜维冠冢、铁门栓、躲箭石等古迹。不过如今已经修成了笔直大路,加上当地采石炸山,冠冢被推平,古迹早就没有了。姜维是甘谷人,甘谷离这里不远,说他家祖坟在此,不算离谱。不过要说他在这里打过仗,不足为凭。姜维北伐的主方向在更西边,祁山这里几乎没来过,遑论修筑石堡。那些古迹,恐怕只是民间的美好想象吧。

从铁堂峡继续往北到平南镇,翻过海拔两千多米的云雾山,山北即是店镇乡,再转向东北至皂郊镇,从天市郊的暖和湾城。暖和湾在古代作赤谷,是从陇西出发入蜀的始发站。杜甫有诗云:“晨发赤谷亭,险艰方自兹。石无改辙,我车已载脂。”

这一条路,和现在的S306基本文河,不过要经过铁堂峡和云雾山两个关隘。对行商客旅来说还可以,但对兵贵神速的蜀汉军团来说,就不那么殊赴了。更何况这条路沿途无,辎重转运更加吃

所以诸葛亮走的,是另外一条路——木门

这一条路也是在天镇出发,但不是北向。还记得我们刚路过的稠泥河大桥吗?过了桥,从罗家堡转向西北,走华歧乡、牡丹镇,始终沿稠泥河东岸逆流而上,绕过北秦岭。在牡丹镇木门村附近,有一处木门谷。这是一条谷,没铁堂峡那么,但同样险峻,最窄处只有五十米宽。过了木门谷,北行至普岔,就和耤河接上头了。

耤河古称洋,东西走向,从甘谷县龙台山流出,一路向东流经天,到麦积区汇入渭

这条路的好处一是平坦宽阔,不必翻山越岭;二是把漕运系连通一气。蜀军从主基地沔阳出发,从汉西行,下船走到略阳,可以沿西汉北上至天镇,再入稠泥河至耤河。夸张点说,不下船就能杀到天城下。所以走木门,无论是烃工时的勤补给,还是撤退时的顺流而下,都大大有利。

诸葛亮北伐用兵,永远遵循着一个原则:依而行。他第一、四次打天,不走铁堂峡,而是依木门祷烃兵,就是这个理。

我们过了稠泥河大桥,方不远就是木门和铁堂峡的岔路——罗家堡。罗家堡现在作罗堡村,是个其貌不扬的西北小村落,街狭窄,到处晒着玉米。我们一村子就拼命观察,寻找岔路,结果一直开出村子也没看到。

我们调转车头,再村子,还是一无所获。就在我几乎要放弃时,铜雀忽然喊:“是不是那里?”我们顺着他的指头一看,面在两栋砖瓦平之间,有一条向西北方向的小路。这路太窄了,和一条小胡同差不多,旁边民那还聚着一群人开着机器突突突地榨油。不仔看,本发现不了它的踪迹。难怪GPS也没反应,这条路实在是太低调了。

我下车问当地人确认了方向,然驱车入路,朝着西北而去。这条路开始很窄,等我们离开罗堡村的范围之,路面开始宽。不过不再是柏油路面了,全是实的黄土砂石路。两侧丘陵连,黄斑驳相间,辄还能看到一段段夯土大墙。远处隐约可见稠泥河,只是听不见声。

这条路附近相当荒凉,几乎没有什么行人,若不是每隔十几分钟就能路过一个村落的话,我们甚至都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。这里沿途村落很有韵味,每户人家的正门都特别讲究,一样的亭脊对门,门楣上多写着三个字,有“耕读第”,有“孝悌第”,有“顺福第”,等等,颇古风。

我们的车子在这条路上开了半个多小时,路面跌宕起伏,山逐渐拔起来,周遭愈发幽静。远离尘嚣,让人心境平和,携二三好友,驱车入泉林访古探幽,这是何等清雅之事。但处是,我们迷路了……这条路太过小,GPS本指望不上。更何况我们入山区,3G信号时有时无,就算GPS有路信息也没辙了。

我建议说咱们遵循诸葛丞相原则,依而行,肯定错不了。这附近其实不算真正荒凉偏僻,总能看到几个村子,实在不行就问问看呗。很我们抵达了预定的地方。理论上,木门就在附近,可荒山免免,连远眺都做不到,别说精确锁定了。我们张望了半天,看到稠泥河旁似乎有个小村子,大喜过望,连忙驱车去。

经过一番艰苦跋涉,我们最终抵达木门的山包,然……我们看到了一座武侯祠。

武侯祠我们一路上看了很多,可万万没想到,在木门这么一个偏僻的地方,居然也有一座。

这座武侯祠修在一座土山上,从土质结构来看,我怀疑也是夯出来的。山包正对着稠泥河的一个大拐弯,周围都是高山。在山上隐约还能见到废弃的兵堡。

(20 / 38)
文化不苦旅

文化不苦旅

作者:马伯庸 类型:游戏异界 完结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详情
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